一曲原汁原味的情景咸水歌《天上有星千萬顆》,一場恢弘的群鼓武術表演《鼓武飛揚》……12月21日,第七屆嶺南祠堂文化節在廣東絲綢之路十大地標之一的黃浦古港順利拉開帷幕。
據悉,本屆嶺南祠堂文化節暨美食嘉年華由廣州市海珠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海珠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主辦。
百年非遺“集結”黃浦古港
鑼鼓齊響、雄獅舞動,嶺南暖冬里的黃浦古港最近格外熱鬧。工藝集市、美食長廊,本屆嶺南祠堂文化節不僅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小吃,雞公欖、南乳花生、盲公沿街叫賣,承載著無數老廣兒時味道與記憶的市井風情也被再次重現。
海珠區民間文藝家謝棣英、陳武林、鄧錦釗、陳紅武、杜亞依、何昭明帶領民間文化表演團隊為整個祠堂文化節增添眾多亮色。
書法家抓住己亥年的尾巴向廣大市民揮毫送福,漢服旗袍仕女穿梭古港,兒童投壺游戲,讓人穿越時空回到當年一口通商,萬檣齊集的時光。
當然,除了美食與美景,嶺南地區的傳統文化更是高調亮相。在黃浦古港內可以看到,廣州欖雕、廣彩、廣式紅木宮燈等非遺工藝品也首次引入活動現場,引來了不少游客的駐足圍觀。家在廣西的尹同學告訴記者,“這是第一次看到這么多嶺南非遺作品,覺得非常震撼,非常漂亮?!?/p>
俗話說,“懂非遺之美,傳文化之根”。如何弘揚和傳承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課題。為了將非遺文化更“接地氣”地傳播出去,在本屆文化節中,廣東非遺大師更是并肩亮相,為非遺文化宣傳加油助陣。
令人驚喜的是,除了大家熟悉的廣彩、紅木宮燈等非遺之外,一直備受矚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雙蒸酒也在本屆文化節中亮相。文化詩酒配佳肴,可謂是嶺南暖冬的好時節。
據了解,九江雙蒸獨特的酒釀造技藝近日被列入了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九江酒廠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將該傳統技藝加強保護,致力于傳統釀酒技藝的研究,沖擊“國遺”,并借此契機擦亮九江雙蒸的品牌。
百年傳承釀造老廣味道
始于清道光初年的九江雙蒸酒,至今有近兩百年歷史。據九江鄉志記載,明清兩代,九江鎮巷巷有酒坊,街街有酒店,人人論酒經,家家戶戶都會釀酒。
與其他釀酒技藝相比,九江雙蒸酒釀造技藝是我國豉香型白酒釀造技藝的典型代表之一,有其獨特性,這項傳統技藝包括曲餅制作技藝、雙蒸發酵技藝、冷卻餾酒技藝、勾兌沉淀技藝等,其技藝核心是需兩次發酵、重蒸而得,故稱“雙蒸”。九江雙蒸釀制技藝于2009年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
從餅丸生產 、酒餅生產、蒸飯發酵、蒸餾、醞浸陳釀 、酒體勾調、貯存、過濾以及最后的包裝與倉存,九江雙蒸第十九代傳人崔漢彬近十年來通過不斷地嘗試、釀造、品嘗,為傳統米酒的開辟出了新道路。
作為整個白酒制作過程的靈魂,酒曲餅丸的品質優良直接決定了白酒的質量。因此餅丸的制作過程需要精細化控制,例如餅丸的配料比例要精準,大小顆粒要均勻一致,培養條件中的溫濕度要嚴格控制等。
此外,酒餅是發酵過程直接使用的原輔料之一,對豉香型風味的形成起到主導作用。與餅丸的制作過程同樣,酒餅制作過程要求也十分嚴格。在精細化的流程制作下,酒餅上霉均勻、無裂紋、內無黑心,氣味清香。
值得注意的是,醞浸陳釀工藝是九江雙蒸酒的獨特工藝,也是九江雙蒸酒的風格成因。該過程需要精心挑選與處理肥豬肉,要求肥膘的厚度不得少于5cm,不能有一點瘦肉,必須帶皮;經多道工序處理后的肥豬肉達到酯香清雅,放入釀造完成的齋酒容器中進行3個月以上的陳釀,浸壇后的豬肉色澤金黃,酒香撲鼻,酒液晶瑩透亮,豉香四溢,惹人垂涎。
對于許多老廣來說,九江雙蒸酒“玉潔冰清、豉香純正、醇滑綿甜、余味甘爽”的口感是令人念念不忘的粵酒味道。在百年傳承老工藝,匠心釀好酒的過程中,九江雙蒸酒風格優化獨具一格,按照消費者口感變化的需要,將不同年分,不同批次,不同季節,不同工藝的酒液重新組合,使其口感渾然天成、相得益彰。